💙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孟岩长文引争议:行业需少谈主义多解决实际问题
对孟岩同志的看法
今日,孟岩发表了一篇长文,内容主要讨论美国通过的GENIUS法案。他认为这是现代货币史上的重大事件,堪比布雷顿森林会议和尼克松冲击。文章断言美元稳定币的"超主权网络"已将世界纳入其体系,其他国家正面临货币主权保卫战的开端。
这篇文章文笔优美,视角宏大,读来令人感慨。然而,仔细思考后,不禁要问: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是谁?
如果是针对中国政府,似乎低估了国家近年来在区块链领域的战略投入。自2019年提出将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以来,相关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中央银行推动数字货币落地,制度层面明确区块链重要性,国有背景的分布式账本平台不断涌现,联盟链和产业链项目遍地开花。虽然并非每个项目都完美无缺,但指责"忽视区块链、坐视落后"似乎有失偏颇。
若是针对产业界,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这种批评更显不妥。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公司在Web3方向上的探索从未停歇:NFT、公链、数字钱包、元宇宙等领域都有涉足。虽然受到合规限制和境外政策不明朗的双重影响,能真正落地的项目确实有限。但这更多是客观环境造成的,而非主观意愿缺失。
文章中表达的感慨和自责,如"区块链要重新被理解"、"我们曾经错过了机会"、"向区块链说一声对不起"等,听起来诚恳动人。但如果真的如此热爱这片土地,是否应该更多地投身实践,参与建设,而非远隔重洋高谈阔论?
批评和舆论压力固然重要,但行业发展更需要实际行动。真正推动行业前进的,是那些默默耕耘、埋头建设基础设施的人们。
当前,行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些问题"。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现有制度环境下稳妥、可靠地推进这场技术革命。
文中提到的许多现象,如澳大利亚央行试点后放缓节奏、新加坡政策摇摆、华尔街银行内部推演却不急于落地等,恰恰说明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涉及技术与监管、创新与秩序之间的复杂博弈。将这些现象简单归结为"装睡"或"对技术的集体误判",未免过于武断。
我们这个行业已经有太多人用"情怀"包装自己的观点。今天谈货币革命,明天论主权挑战,后天又说文明形态的转型。但如果追问他们具体在做什么,很多人可能只是参加了几场海外发布会,就回来高谈阔论"全球治理的战略缺失"。
这篇文章确实有其价值,它让更多人意识到美元稳定币的国际地缘政治意义。但如果真的心系国家、关怀人民,更应该像那些在香港努力搭建合规交易所和稳定币的创业者,或者那些专注于链上支付基础设施的技术团队一样,踏实做事,哪怕只是一小步。
因为这个行业最缺的不是文章,而是应用;不是呐喊,而是系统;不是情绪,而是建设。
与其对区块链说对不起,不如对那些仍在坚持的开发者和正向创业者说一声谢谢。
我们不应再浪费时间在自我感动的抒情上了。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