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独家活动: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参与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并在 Gate广场发布你的原创内容,即有机会瓜分 4,000 枚 $PUBLIC 奖励池!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PublicAI (PUBLIC) 或当前 Launchpool 活动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需不少于 100 字(可为分析、教程、创意图文、测评等)
添加话题: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带 Launchpool 参与截图(如质押记录、领取页面等)
🏆 奖励设置(总计 4,000 枚 $PUBLIC)
🥇 一等奖(1名):1,500 $PUBLIC
🥈 二等奖(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奖(5名):每人 200 $PUBLIC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相关性、清晰度、创意性)
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含有 Launchpool 参与截图的帖子将优先考虑
📄 注意事项
所有内容须为原创,严禁抄袭或虚假互动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认证
Gate 保留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的法律界限:民事争议与刑事诈骗如何区分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中的法律界限:民事争议与刑事犯罪的区分
引言
自2021年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我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趋于明确:不禁止公民投资,但不提供法律保护,风险自担。虚拟货币不被视为法定货币,不得在市场上流通。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困境:民事案件立案困难,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极高。
然而,司法机关对主流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认可度正在提升。有时甚至出现过度扩张的情况,将单纯的投资纠纷误认为刑事犯罪。因此,明确区分虚拟货币投资中的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至关重要。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一、案件概述
在广东佛山中院的一起公开判例中,被告人叶某某因诈骗罪被判处11年有期徒刑。案情显示,2022年5月至6月间,叶某某虚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诱使多人投资共计250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50万元等值的USDT。
叶某某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和偿债,最终无力兑现承诺。被害人报案后,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诈骗罪。上诉后,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被告及其辩护人提出两点主要意见:一是认为双方为民间借贷关系;二是质疑证据是否足以证明叶某某收取了50万元虚拟货币。这些意见均未被法院采纳。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将USDT等同于"款项"的做法存在争议。严格来说,公民自行购买虚拟货币投资亏损,法律原本不应提供保护。但如果虚拟货币被他人诈骗,是否应受法律保护?这需要明确区分民事投资和刑事犯罪的界限。
二、民事纠纷与刑事诈骗的认定标准
民事纠纷和刑事诈骗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以及是否实施了诈骗行为。本案中,法院认定叶某某构成诈骗罪的主要依据包括:
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使法院得出叶某某具有诈骗行为的结论。在实践中,单一因素可能不足以认定诈骗,但多项因素叠加则难以辩驳,除非被告能提供真实投资的证据。
三、虚拟货币作为诈骗对象的法律认定
本案中,法院认可了价值50万元的USDT作为诈骗对象,这一点值得关注。尽管辩护律师质疑难以证明被告收到虚拟货币,但法院基于以下理由作出认定:
法院指出,虚拟货币具有可管理性、可转移性和价值性,可以成为诈骗罪的犯罪对象。这一认定为虚拟货币相关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四、实务判断:投资损失不等同于诈骗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并非都构成诈骗犯罪。司法实践中,认定诈骗罪通常考虑以下因素:
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是否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
受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资金流向和用途是否真实、合法?
五、结语
虚拟货币投资领域机遇与风险并存,投资者需警惕潜在的法律陷阱。从司法实践来看,相关纠纷呈现"民刑交织"的复杂趋势。对于刑事诈骗的认定,司法机关需严格把握法律标准。
投资者应提高风险意识,审慎决策,不轻信"内幕消息"、"稳赚不赔"等说法。遭遇损失时,应理性评估是走民事诉讼还是寻求刑事立案,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虽然虚拟世界无形,但法律标准不能模糊。只有在规范中发展,才能实现技术进步与法治保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