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区块链:突破性能瓶颈的新思路

模块化技术:解锁区块链性能瓶颈的关键

单体区块链以全面性著称,独立承担网络的各个层面,从数据存储到交易验证等。而模块化区块链通过将区块链的不同功能分离成独立模块,可以在特定功能上提供性能支持和流畅的用户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可能三角"问题。

以太坊作为第一个支持智能合约的区块链平台,为模块化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比特币生态也开始探索模块化的可能性,通过添加新的模块来实现更高级的功能,例如改进的隐私保护、更高效的交易处理或增强的智能合约功能。

模块化技术代表了一种更加"灵活化"的可插拔产品思路,未来会出现更加灵活和可定制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各种服务和功能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轻松地插入和拔出。这种灵活性使得开发者能够根据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快速构建和部署区块链解决方案。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单体区块链与模块化区块链

当我们探讨模块化区块链时,必须先了解单体区块链这一概念。单体链,如比特币、以太坖等,以其全面性而著称,独立承担着网络的各个层面,从数据存储到交易验证,再到智能合约执行。在这一过程中,单体链扮演着一个多面手的角色,对所有环节都有所涉猎。

以以太坊为例来说,一条成熟的单体区块链一般可以被大致分为四个架构:

  • 执行层
  • 结算层
  • 数据可用性层
  • 共识层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单体区块链就是将所有的功能集中在同一条链上执行,而模块化区块链则是一种新型的区块链架构,将区块链系统分解为多个专门的组件或层次,每个组件负责处理特定的任务,如共识、数据可用性、执行和结算。

模块化区块链像一群专家,专注于各自领域的深度挖掘和技术创新。这种专注使得模块化区块链在特定功能上能够提供卓越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例如,它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快的交易处理速度。

在节点架构方面,单体链依赖于全节点,这些节点必须下载和处理整个区块链的数据副本。这不仅对存储和计算资源提出了较高要求,也限制了网络的扩展速度。相比之下,模块化区块链采用轻节点设计,仅需处理区块头信息,从而显著提高了交易速度和网络效率。

模块化区块链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协作性。它们能够将非核心功能外包给其他专家,形成一种协同效应,实现整体性能的显著提升。这种设计哲学类似于乐高积木,允许开发者根据项目需求自由组合不同的模块,创造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尽管单体链在全局控制、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它们也面临着可扩展性、升级难度和适应新需求的挑战。模块化区块链则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脱颖而出,简化了新区块链的创建和优化过程。

然而,模块化区块链也面临着其特有的挑战。其复杂的架构增加了开发者在设计、开发和维护方面的工作量。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模块化区块链尚未经历全面的安全测试和市场波动的考验,其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模块化区块链如何解决"不可能三角"

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指的是一个区块链网络难以在同一时间在安全性、去中心化性和可扩展性这三个核心属性上都达到最优状态。

  • 可扩展性关注的是网络处理大量交易的能力,及其在用户和交易量增长时保持高效、低成本运行的能力。通常通过TPS和延迟来衡量。

  • 安全性涉及的是保护区块链网络不受攻击的成本和难度。例如,比特币的POW机制要求攻击者掌握超过全网51%的算力,而以太坊的POS机制则需要超过⅓的节点合谋。

  • 去中心化性描述的是网络的运作不依赖单一中心节点,而是分布在众多节点上,节点越多、地理分布越广,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越高。

"不可能三角"的核心观点在于,一个区块链系统很难在这三个特性上都实现最优化。例如:在众多公链中,比特币和以太坊因其广泛的节点分布和充足的节点数量,在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方面表现突出。

然而,它们牺牲了一定的可拓展性,导致交易速度较慢和交易费用较高:比特币的出块时间约为10分钟,以太坊的TPS大约为13,在交易量激增时,以太坊的交易费用可能高达数百美元。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模块化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将不同的功能分配给专门的模块,解决了传统公链在可扩展性和交易成本方面的挑战。例如,比特币的闪电网络和以太坊的Rollup技术,都是模块化思想的体现。

模块化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其分层架构,允许每一层针对特定需求进行优化。数据层可以专注于数据存储和验证,而执行层可以处理智能合约逻辑。这种分离不仅提升了性能和效率,还促进了不同区块链间的互操作性,为构建开放和互联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模块化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传统公链局限的新途径。它在维持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了更高的可扩展性和更低的交易成本,对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模块化区块链的分类与代表项目

模块化区块链根据其架构特点,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这些类型中,数据可用性层和共识层因其紧密的相互依赖性,常常被设计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当节点接收到交易数据时,通常也同时确定了交易的顺序,这是区块链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的核心。

基于这种设计原则,我们可以从执行层、数据可用性层和共识层、结算层三个方面来分别了解模块化区块链的不同项目。

执行层:Layer 2技术

Layer 2技术,作为区块链架构中执行层的延伸,是模块化区块链概念的一种体现。它通过构建在底层区块链之上的链下网络、系统或技术,致力于提升主链的可扩展性。

Layer 2解决方案允许更快速、成本效益更高的交易处理,同时保持与底层区块链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根据数据显示,在以太坊生态上Layer 2验证和清算所消耗的gas占比平均低于10%,大大节省了用户的交易成本。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Rollup技术是目前Layer 2最主流的解决方案,其核心理念是"链下执行,链上验证",在链下执行计算等工作,然后将calldata数据上传回主网。

Rollup的主要特点包括:

  • 链下执行:交易在链下执行,底层区块链仅负责验证智能合约中的交易证明,并存储原始交易数据。
  • 交易打包:将多笔交易打包在一起,减少"运输"成本。
  • 链上验证:通过错误性证明(Optimistic Rollups)或有效性证明(ZK Rollups)来确保交易的正确性。

目前采用Optimistic Rollups机制的Layer 2有Arbitrum、OP、Base、Blast等16条,采用ZK Rollups机制的有Linea、Starknet、zkSync等11条。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数据可用性层和共识层

Celestia

Celestia作为模块化区块链领域先驱,其本质是一个数据可用性层,为dApps和Rollup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Celestia的架构设计为模块化扩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包括:

  • 主权Rollup
  • 结算Rollup(如Cevmos项目)
  • Celestium

Celestia采用了多项创新性的技术,如纠删码和数据可用性抽样(DAS),显著降低了数据存储的成本,并优化了存储效率。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EigenDA

EigenDA是一个安全、高吞吐量和去中心化的数据可用性服务,是EigenLayer上启动的第一个主动验证服务(AVS)。EigenDA利用以太坊共识层的质押者作为验证者,避免了中心化服务商或自有代币的信任风险,因此降低了其他项目方的开发门槛。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Avail

Avail是Polygon团队推出的一个模块化区块链项目,其核心架构主要由Avail DA、Avail Nexus、Avail Fusion三部分构成。Avail DA为各条区块链提供DA服务,Avail Nexus提供跨链交互,Avail Fusion引入了多资产质押的POS共识。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结算层

Dymension

Dymension是一个基于Cosmos的模块化区块链平台,它通过内置的可扩展性汇总技术,为RollApp的开发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框架。Dymension的架构由两个核心组成部分构成:RollApp和Dymension Hub。

RollApp是Rollup与App的融合体,是Dymension上专用于特定应用程序的高性能模块化区块链。Dymension Hub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承担着共识层和结算层的功能。

深入解读模块化:可插拔式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

Cevmos

Cevmos旨在为EVM兼容的rollups提供结算层。作为一个rollup,Cevmos上构建的所有rollup被统称为结算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幽灵地址猎手vip
· 17小时前
玩儿花活是吧 L2不就是玩这个么
回复0
区块链打工人vip
· 17小时前
啧 早该模块化了
回复0
RektCoastervip
· 17小时前
浪费精力,都是炒冷饭
回复0
WenMoon42vip
· 17小时前
不就是搞个模块化的套路嘛 早就看透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